风流人物

红梅花儿开 香飘云天外——记淮阴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刘红梅

更新日期:2015-06-08 18:29:52 点击:0
 
     她,头戴红白相间的碎花手术帽,身穿绿色手术服,一张蓝色防护口罩遮住了大半个脸庞,只露出一双眼睛,在无
影灯下不停地忙碌。
    她,在各个手术室之间不停地巡回穿梭,准备器械,观察病人情况,抚慰病人焦躁的情绪,寻问病人的病情,像一位面带微笑的天使,给病人带去温暖。
    她,已经在淮阴医院护士岗位上坚守了16年。16年,这个从农村来的女孩子,以“一生甘做提灯者”的执着,从一名“小护士”成长为合格的护士长,正如那冬日里迎风绽放的红梅,默默地践行着“白衣天使”的誓言。她就是淮阴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刘红梅。
     “天使”也有畏惧
  “刘红梅,来一下。”2003年4月的一天,院长把刘红梅叫进了办公室。
   “市里准备成立一个医疗队到北京去抗击‘非典’。按照规定,我们医院要抽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参加。”院长停了停,“红梅呀,考虑到你年轻,业务能力强,而且没有成立家庭。没什么负担,你去比较合适。而且还不能告诉父母。” 听了院长交给自己的任务,刘红梅当时就吓哭了,“我考虑考虑吧!” 走出院长办公室,刘红梅反而镇定了许多,“为什么要哭呢?真丢人,那么多医生护士都到北京去了,为什么就我不能去?”当护理部主任再找刘红梅谈话的时候,她平静地告诉主任,自己愿意去,并参加了当时全市的抗击“非典”训练,随时待命到北京去。
    2003年5月,淮阴医院成立了“非典”病房,刘红梅也理所当然地到病房工作。病房刚成立,从广东来的一家三口就被隔离在病房,也出现了发热等疑似“非典”的症状。“虽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厚厚的防护口罩,但心里还是很紧张。”刘红梅很坦诚,“但我们是护士,再怕也不能退缩。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半个月后,三个人都确诊只是普通的发烧,刘红梅心里也松了口气。此后,刘红梅又奉命到位于果林的临时建立的抗击“非典”医院参加抗击“非典”行动。2003年10月,全国的“非典”疫情解除了,刘红梅终于可以脱下重重的防护服。当年,她也因在抗“非典”
中的出色表现而被评为江苏省抗击“非典”先进青年。
     “天使”的幸福
    2003年10至2004年4月,刘红梅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ICU进修。2005年5月,淮阴医院成立了ICU病房,刘红梅也随即被调入ICU病房,并晋升为护士长。和病区护士不一样,没有家人的陪护,当时也没有护工,ICU的每位患者的输液进程、护理等都需要护士操心。2005年11月,离休干部漆大爷因心脑血管病引起下肢瘫痪住进了ICU。接上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挂起吊瓶,调整好滴速,刘红梅把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吸痰、换吊瓶、测体温、翻身……这样的动作进行一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休息。刘红梅说,这还算好的,几乎每天都能遇失去意识的患者将大便蹭到身上,都需要护士一一清理干净。“我们好多护士在家连袜子都没有洗过,在那里却得干这样的活。”刘红梅笑着说。3个月后,漆大爷病情好转后转入了普通病房,和病区护士交接完,漆大爷突然虚弱地挥挥手,用含糊不清的话语说:“红梅,谢谢你啊。”“没想到爷爷还记住了我的名字。”回去的路上,刘红梅说,那一刻,她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停不下来的“天使”
     2010年底,刘红梅被调到了手术室做护士长。“只要走进手术间,护士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刘红梅感慨道,“有时做大手术,一忙起来,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很平常,常常是一台手术结束又接着另一台手术。吃饭更是没个准点,有时只能抽两个手术中间的几分钟空隙随便对付一下。”而出了手术室,也并不代表着就可以高枕无忧地休息。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作为护士长的刘红梅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13年8月1日深夜,正在休息的刘红梅被电话铃惊醒,“快,快,有紧急手术,速回医院。”放下电话,刘红梅来不及擦一下脸,立刻赶到了医院,投入到抢救病人的工作中。原来,从沭阳驾车回安徽马鞍山的一家三口,在G25高速淮安西出口准备下高速加油的时候遭遇了车祸,被紧急送到了淮阴医院。经过紧张而快速的抢救检查后很快确诊:两个大人并无大碍,但8岁的孩子却被诊断为脾破裂,需要紧急手术。在刘红梅等手术室护士和医生的密切配合下,孩子紧急进行了“脾切除及自体脾移植术”,最终转危为安。
     自从当了手术室的护士以后,像这样被半夜叫回医院的情况,刘红梅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选择了手术护士,就选择了‘停不下来’。”刘红梅这样诠释手术室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