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

关于肿瘤

更新日期:2012-02-18 10:02:10 点击:0
 
1、肿瘤会遗传吗?
  肿瘤会遗传,但遗传倾向程度不一,实际上所有人类肿瘤都表现出在某一人群中有高发倾向。如中国人鼻咽癌发生率远高于日本人和美国人。在我国,鼻咽癌以广东人发病率最高,移居到上海10年以上的广东人,其鼻咽癌发病率仍为上海当地居民发病率的3.64倍;反之,移居到广东的外地人,鼻咽癌发病率仍远低于当地广东人。研究显示,有些癌症与某一基因改变有关,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和改变的是抑癌基因p53。据报道,在70%的结肠癌、30%~50%的乳腺癌、50%肺癌和所有小细胞肺癌中存在p53基因的突变或改变。
  某些癌症患者存在肿瘤易感基因。如第17号染色体上存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妇女患乳腺癌危险性远远高于无BRCA1基因的妇女。某些儿童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白血病等,可见于亲子两代,患者有基因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种遗传性癌症是肿瘤会遗传的最好例征。患者一般发病年龄较早,常在婴幼儿期就出现肿瘤,经常为双侧或多发。且无明显性别差异。
  家族中有较多成员发生同一种或几种肿瘤,这个家族就叫做癌症家族。经调查发现,在癌症家族中,男女性发病率相似,发病年龄多为40~50岁。男性多为胃癌和肠癌,女性多为子宫内膜癌。亲子两代患癌非常多见,子代95个癌症患者中,有72个(76%)的双亲中有一人也曾患有癌症。

2、肿瘤会传染吗?
  癌症患者或其家属常会提出这个问题,多年来,医学家认为人类癌症不会传染。一些与癌症发生相关的病毒感染(发人乳头状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等),虽然与宫颈癌、肝癌、鼻咽癌和淋巴瘤的发生相关,但迄今尚未见到这些癌症能直接传染给其他人的证据。在从事肿瘤诊治工作的医务人员中,癌症的发病率也未见高于其他工作的人群。然而,1980年,有人发现Ⅰ型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I)能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引起后者发生成人T细胞白血病。动物实验研究也发现,用乳腺癌高发的母鼠哺乳育养低癌母鼠的后代仔鼠,结果这些仔鼠成长后乳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如此乳腺癌就像一种传染性疾病由母鼠的乳汁传播给仔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某些癌症与昆虫传播有关。如非洲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EB病毒感染率高,肿瘤的分布与疟疾流行区一致,推测这两种疾病都是由蚊子作为传播媒介。一些癌症患者体内能找到病毒抗原或抗体。如在80%子宫颈癌患者中可检出乙型单纯疱疹病毒,70%~90%鼻咽癌患者体内可检出EB病毒抗体。以上例子均表明,癌症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缺乏足够证据表明,这些癌症是直接由病毒感染而传播的。
  近代研究表明与人类肿瘤有关的致瘤病毒的种类并不多。由于病毒的类型不同,它们通过病毒RNA转导或插入机制整合到人类细胞基因组(DNA序列)中,或通过病毒DNA整合到人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原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使细胞发生转化而持续增生,从而形成肿瘤。

 
3.什么是肿瘤?
    肿瘤是人体中正在发育的或成熟的正常细胞,在不同的相关因素长期作用下,出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它与正常组织和细胞不同,不按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规律生长,而变得不受约束和控制,并呈无规律的迅速生长,以至可以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它们具有超常的增生能力,这种增生和机体不相协调。非肿瘤性增生与肿瘤性增生不同,前者常有明显的刺激因素,且增生限于一定程度和一定时间,一旦此因素消除,即不再增生,但如超越一定限度,发生质变,则也可变为肿瘤性增生。恶性肿瘤细胞,还能向周围浸润蔓延,甚至扩散转移到其它器官组织,继续成倍地增长,造成对人体或生命极大的危害。人体各部位是由不同细胞和组织构成,除头发、牙齿和指(趾)甲以外,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细胞都可以发生肿瘤。因此,肿瘤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一大类复杂的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它处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并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人体大约可以发生四百多种不同的肿瘤,人们常说的癌症就是恶性肿瘤,实际上这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4、如何区别良性与恶性肿瘤?
   根据肿瘤细胞形态的特征和肿瘤对人体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不同,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所以区别是属于哪种类型,对于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良性与恶性的字意上可以明白良者善也,就是说这种肿瘤性质还好,对人危害不大。而恶性者,乃凶狠恶劣之意,肿瘤之凶狠对人的生命有严重的威胁或危害。这两种肿瘤都是由瘤细胞的性质所决定的。良性肿瘤是某种组织的异常增殖,形成一个肿块,渐渐增大膨胀生长,增大后可压迫器官,影响器官的功能。例如支气管内的良性肿瘤增大后可堵塞气管腔,最后使肺不能膨胀,导致气短、呼吸困难。良性肿瘤不会产生肿瘤转移。恶性肿瘤则相反,生长迅速,主要以浸润方式生长,并可借助于淋巴道、血道或腔道,使瘤细胞转移到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用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形状、大小、细胞核的特点以及肿瘤的周围侵犯、转移等,可以确定诊断。

 5、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有何不同?
   癌细胞无论从形态结构、代谢特点,还是生长方式来说,都和正常细胞有较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如下:
  (1)形态结构不同。正常情况下,来自同一组织的细胞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癌细胞一般比相应的正常细胞大,而且癌细胞相互之间的大小形态也很不一致,有时出现体积很大的“瘤巨细胞”。
     细胞都含有细胞核和细胞浆。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浆也有一定比例。癌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形态也不一致,并可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异形核,癌细胞细胞浆的质和量也与正常细胞有所差别。
  (2)细胞代谢不同。任何活细胞都要进行新陈代谢(包括蛋白质、糖、酶以及遗传物质核酸的代谢)以维持细胞的生命。癌细胞也是一种活细胞,其代谢特点与正常组织细胞相比,有很大差别。表现为组成细胞基本结构的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的合成异常旺盛,相反其分解代谢则显著降低,以至合成和分解代谢的平衡失调。
   癌细胞代谢增强也是癌症对人体危害的原因之一。比如,癌组织的蛋白质代谢旺盛,尤其是蛋白质合成大大增强,甚至夺取正常组织的蛋白质分解产物以合成癌组织本身所需要的蛋白质,结果可使癌症病人处于严重消耗的恶病质状态。
  (3)细胞生长方式不同。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生长有两大特点。
   首先是癌细胞生长的自主性。人工培养细胞时发现,当正常细胞在分裂繁殖过程中与周围细胞相接触时就停止分裂,这种现象叫作细胞增生的“接触性抑制”,它能抑制细胞的过度增生。癌细胞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机体的控制,往往表现为不间断的生长繁殖和分化不良,这种特征称为癌细胞的“自主性”或“自主性成长”。在癌症发展过程中,“自主性”总是越来越大,生长越快,发展也越快。
   癌细胞生长的第二个特点是浸润性和转移。这是区分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点,只有恶性肿瘤才有浸润性和转移。正常细胞因为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粘着力,限制了细胞向附近和远处的扩散;而癌细胞表面可以发生一系列变化,使细胞间粘着性降低,癌细胞容易脱落、溶解和侵入周围组织,或侵入血液、淋巴组织,并通过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播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癌症的扩散和转移。
  (4)癌细胞特征的遗传。癌细胞能把它的自主性、浸润性和转移的特性遗传给后代细胞,使新繁殖出来的癌细胞具备同样的特点,所以癌肿可以不断扩大甚至广泛播散,并且永远保持癌细胞的恶性特征。
 
6、什么是原发癌、复发癌及转移癌?
    原发癌是原来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逐渐转变为癌细胞,进而形成癌细胞团块,即“原发癌”,或称“原发性恶性肿瘤”。
    原发癌占临床恶性肿瘤的主要部分,人体除指(趾)甲和毛发外,几乎各个部位,所有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发生原发癌。
    复发癌是指原发癌经治疗消退后,在原发癌所在的器官上又长出新的癌瘤,所长出的新癌瘤称为复发癌。
    癌症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原发癌治疗不彻底。如手术未切除干净,放疗或化疗不彻底,这时表面上癌肿消失,但还残存有一些癌细胞,这些残存的癌细胞在一定内外诱因作用下可引起癌症的复发。
    转移癌是癌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随血液或体液运行,并在远隔部位或器官形成与原发癌同样类型的癌症。转移癌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发生部位必须是原发癌的远隔部位;二是癌症的性质必须和原发癌相同。
     只有恶性肿瘤才可发生转移,转移促使恶性肿瘤的扩散,对机体造成更大、更广泛的危害,同时也给癌症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癌症的广泛转移,往往就是晚期癌症不能手术根治的主要原因。由于癌症容易发生转移,所以有时转移癌先被发现,而后才找出原发癌,如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是鼻咽癌病人首先发现的临床症状,经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鼻咽癌。
 7、人为什么会得肿瘤?
    人体肿瘤的形成,即由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在接触致癌物多年之后,使组织、器官的细胞引起进行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才演变成癌。这一期间称为诱导期,一般长达15-30年。
    人体发生肿瘤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肿瘤的发生既与外源性致癌因素的性质、强度和作用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人体的内在因素有重要的关系。外源性致癌因素包括物理性致癌因素、化学性致癌因素等。内源性因素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神经精神因素、免疫状态和遗传因素等。尽管外源性致癌因素的存在容易发生癌肿,但是处于同样条件下接触同质、同量致癌因素,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则不发病,可见外因虽然很重要,但必须在内因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
    细胞分子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了解到细胞是个复杂的精细的生命结构。许多致癌物质,有的影响细胞核的基因使之发生改变,有的作用于细胞膜表面,通过膜上的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影响细胞的代谢环节。细胞内酶系统和细胞核功能发生紊乱,使得处于静止或正常分裂的细胞出现分裂启动和去氧核糖核酸合成促进现象,导致细胞分裂、分化和生长行为的一系列改变,引起癌变。
    最新的癌基因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失常。当细胞分裂增加,而分化或死亡减少时,未分化的终极细胞数增多,即出现了恶性生长现象。细胞的增殖常由调控失去平衡引起。癌基因学说阐明了一些影响到细胞增殖或癌变关键控制点的基因变化,并认为有两类基因直接参与肿瘤的发生,它们是癌(肿瘤)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癌(肿瘤)基因是指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潜在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癌(肿瘤)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细胞的增殖起正调节,当它们发生结构改变或表达过度,促生长的作用过强,会引起细胞的过度增生;而另一类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则对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当它们的结构与功能改变时,失去了对细胞增殖的负调节作用,也会发生使细胞增生的信息。在两种基因中的任何一种或共同的变化下,即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8.外源性致癌因素有哪些?
   一、物理性致癌因素
 包括热、机械、紫外线、放射线等长期慢性刺激。据观察,长期与较大剂量的X-线接触或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发生鳞状细胞癌;长期与大剂量放射性物质接触,如开采放射性矿山或长期在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地区居住的居民,肺癌和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食管癌患者大都有长期吃过热、过硬的食物的不良生活习惯。
   二、化学性致癌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有可能引起肿瘤。经发现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有: (1)化学元素:铬可引起肺癌;镍可能引起肺癌和鼻癌;长期接触砷可引起皮肤癌和肝癌;长期接触镉可引起前列腺癌。其他元素如与铅、铁、锌、硫、钼等的长期和较大剂量的接触也可能会引发肿瘤。(2)环状碳氢化合物:国外很早就发现扫烟囱的工人易患阴囊癌;后来又发现接触煤焦油易患皮肤癌。经过研究证实煤烟灰和煤焦油中含有环状碳氢化合物,这种物质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常见的为3,4—苯骈芘。(3)亚硝胺化合物:动物实验证明,亚硝胺能诱发许多动物的多种肿瘤,主要诱发食管癌、肺癌和肝癌。据调查,亚硝胺可存在于饮水和食物中,其含量增多的地方往往食管癌的发病率也高。还有资料说明,亚硝基胍可使绝大多数实验动物发生胃癌。结肠癌的发病也与亚硝胺的存在有关。
    三、生物致癌因素
   病毒:是重要的生物致癌因素。近年来病毒致癌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已经证明百余种动物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在人类肿瘤方面,已从非洲儿童淋巴瘤和一些鼻咽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分离出一种疱疹样病毒(EB病毒),从乳腺癌、白血病、宫颈癌、恶性黑色素瘤和某些肉瘤中也发现了类病毒颗粒。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不少肿瘤病人血清中有抗病毒抗体。这些都说明病毒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病毒是机体内潜伏的致癌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潜伏因素被激活,就可能诱发肿瘤。
   霉菌:一些粮食、食物和蔬菜中可含有霉菌如黄曲霉菌、镰刀菌、交链孢属和杂色曲霉菌等,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有较强的致癌作用。据调查,肝癌发病率高的地区,食物中黄曲霉菌含量较高,说明黄曲霉菌可能与肿瘤发病有关。动物实验也证明含黄曲霉菌的谷物可诱发肝癌和胃癌。我国医学界学者从河北省磁县粮食中分离出一株黄曲霉菌可使实验动物如大白鼠和小白鼠发生肝癌。
   在生物性致癌因素中,有些寄生虫也与肿瘤发生有关。据观察,患肝吸虫病的病人中胆管型肝癌的发病率较高;患日本血吸虫病的病人中直肠和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高。
 9.内源性致癌因素有哪些?
   (1)内分泌功能紊乱  激素是神经体液调节机体发育和功能的重要物质,各种激素对立统一的规律,维持着动态平衡的关系。当疾病或某种外因引起内分泌紊乱的时候,可使某些激素作用敏感的相应组织器官,导致细胞的增殖和癌变。较重要的是性激素紊乱。例如女性激素分泌过多易产生乳腺和子宫肿瘤;男性激素分泌过多易产生前列腺癌。
   (2)神经精神因素  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某些肿瘤是由于七情郁结,气血凝滞而引发的。不少肿瘤病人在发病过程中有过精神创伤的历史,因此人的精神状态与肿瘤发生可能有着重要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各种刺激因子长期而过度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高级神经活动机能衰退,正常的物质代谢失调,使致癌物质发挥作用,容易发生肿瘤。动物实验也发现,给动物造成精神过度紧张,也较容易诱发肿瘤。
   (3)免疫状况  人体具有抗肿瘤免疫机能,如果这种免疫机能强,可以消灭瘤细胞;如果这种免疫机能弱,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就容易发生肿瘤。所以肿瘤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关系密切。当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时,常可引起淋巴网状系统及与病毒相关的恶性肿瘤。
    (4) 遗传因素  目前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结肠腺癌、乳腺癌、胃癌等均有较明显的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应该说某些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其详细机理迄今未明。对大多数与遗传有关的肿瘤的发生而言,遗传仅是一种倾向,即由于遗传或遗传性疾病所具有的DNA或染色体改变,增加了对病毒、化学致癌物质或物理性致癌因素的敏感作用,也影响了DNA分子的正常修复,加之某些免疫反应,进而促使肿瘤的形成。因此,在分析肿瘤发病原因上,也应适当考虑遗传因素。
  总之,肿瘤的发生既与外源性致癌因素的性质、强度和作用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也与人体的内在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尽管人体的内在因素是决定肿瘤是否发生的关键,但在肿瘤的研究中对环境中致癌因子的查找和消除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0.肿瘤是怎样由小增大的?
   肿瘤细胞由少而多不断地进行着无限制的分裂和增殖,由于瘤细胞的数目增多使肿瘤的体积愈来愈大。在最初的时期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少数瘤细胞,逐渐发展到肉眼可见或触摸到的结节、肿块及巨形肿块。从病理上观察,癌的生长方式有:(1)突起状生长,形成乳头状,多见于上皮性肿瘤如皮肤、粘膜及囊腔;(2)膨胀性生长,肿瘤体积增大,可推移或压迫周围的器官;(3)浸润性生长,这是恶性肿瘤的最大特点,侵犯周围组织及器官,也是恶性良性主要鉴别点;(4)弥漫性生长,乃肿瘤细胞分散地于组织中发展,与正常细胞互相掺杂。
   恶性肿瘤的种类不同,上述的4种生长方式也不尽相同,各有主次,总的说来,肿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逐渐增大,甚至还要通过淋巴液、血液及腔道向人体其他部位转移,形成癌的扩散。
11.什么是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浸润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在质和量方面异常地分布于组织间隙的现象,是肿瘤细胞粘连,酶降解,移动,基质内增殖等一系列过程的表现。通常,肿瘤浸润发生于恶性肿瘤,但个别良性肿瘤有时也显示浸润,如血管瘤、粘液瘤等。肿瘤细胞常以直接播散(组织浸润)、血管渗透、淋巴管渗透、浆膜及粘膜面蔓延等方式向周围组织进行浸润。各类肿瘤浸润的表现可有所不同,但一旦肿瘤发生浸润,均可冠以“浸润癌”,以与无浸润的“原位癌”相区别。
   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其原发部位,通过各种渠道的转运,到不连续的靶组织继续增殖生长,形成同样性质肿瘤的过程。肿瘤转移包含脱离、转运和生长三个主要环节,其步骤至少有: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群体,粘连侵袭基底膜并在周围间质中浸润生长;与局部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密切接触并穿透其管壁,或突入腔道(如浆膜腔),在血管、淋巴管内继续存活并被转运;同时启动血小板聚集,形成小瘤栓,到达靶组织;肿瘤细胞与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粘连,穿透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壁,向周围间质浸润,在基质中不断增生,形成新的继发瘤。
   浸润和转移均为恶性肿瘤的生长特性,二者是互有联系的不同病理过程,浸润是转移的前奏,但并不等于一定发生转移,然而转移必定包含一个浸润的过程,它们共同构成恶性肿瘤的播散。
12.儿童会得肿瘤吗?儿童肿瘤有什么特点?
   一提起肿瘤,很多人误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患此病,其实儿童也会罹患肿瘤,发生在儿童期的肿瘤称为“儿童肿瘤”。尽管儿童患肿瘤的机会明显比成人少,但在目前肿瘤已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常见的、导致小儿死亡的各种急、慢性疾病已分别受到控制和消灭)。在临床病理学上,儿童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多见(约3:1),软组织肿瘤多属良性,脑、眼球、造血系统、肾、睾丸及胚胎残留组织肿瘤多属恶性。
   儿童肿瘤和成人肿瘤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从发病年龄来看,一般肿瘤发生的危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但儿童例外,儿童肿瘤多数发生在6岁以下,以致形成一个肿瘤发病的小高峰。这可能与幼儿的某些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不健全,抗肿瘤能力低弱等因素有关。
   二、从发病原因来看,临床上某些典型的儿童肿瘤,多起源于胚胎发育组织,这一方面是由于胚胎组织增生能力较强,更有发生异常增生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有致癌因素通过母体作用于胎儿。此外,有些儿童肿瘤和遗传关系密切,如视网膜和肾母细胞瘤都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的甚至兄弟姐妹同患视网膜母细胞瘤。
   三、从肿瘤的种类和发生部位来看,成人常见的肿瘤以胃癌、食管癌、肺癌、子宫颈癌等上皮性肿瘤为主;而儿童中这些癌症非常罕见。儿童肿瘤最常见的是白血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及肾肿瘤。其中以急性白血病发病率最高,约占儿童肿瘤的62%,其他如恶性淋巴瘤、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骨和软组织肉瘤也是常见的儿童肿瘤。
   四、从病情发展和治疗方面来看,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且胚胎组织增生能力强,所以儿童肿瘤的生长速度比成人肿瘤快得多,病情发展也快。然而,这种特点又为儿童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放疗和化疗对生长快的肿瘤细胞破坏能力强,所以这两种疗法对儿童比对成人疗效好,治愈率高。例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化疗后,50%左右可存活5年以上;肾母细胞瘤手术切除后,配合放疗和化疗,约有80%的患儿可以治愈。不过,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还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3.环境与肿瘤有关吗?
    肿瘤的发生与患者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致癌学说认为,在人类恶性肿瘤病因中,约有80—90%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一学说已由一些地理流行病学和移民流行病学的研究所支持。目前发现的与肿瘤发生有关的环境因素很多,按其性质分不外乎有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而其中化学性因素则占主要地位。关于环境致癌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空气、水等环境污染  水和空气乃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环境要素,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而环境污染物中有许多是属于致癌物或促癌物,如煤的燃烧,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及工业废气都含有致癌物,主要是多环芳烃类,如3,4-苯并芘等。所以许多资料证明工业城市中肺癌死亡率高于非工业城市及农村。
   2、食物  食物与肿瘤的关系极为密切,现已知食物中的霉菌毒素,食品添加剂,亚硝胺类化合物,某些植物的有毒成分等都有致癌和促癌作用。
   3、职业接触  在生产环境中,可以接触许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些是致癌的,由于工人长期接触,可致职业性癌。但一般来讲,由于职业性癌来源明确,故可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而达到有效的预防目的。
   4、药物  现已发现有些药物有致癌作用。
   5、不良的生活习惯  吸烟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明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尤其是肺癌。如美国肿瘤协会报道,45—64岁中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比值为:肺癌7.84、食道癌4.7、全部肿瘤为2.14。
14.为什么不能吃霉变的食物?
    霉变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霉菌及霉菌毒素。两者皆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些霉菌本身可能会导致癌变,例如:肺癌与霉菌性肉芽肿有一定关系,二者常同时存在;食管及口腔念珠菌病患者,有可能部分人发展为食管癌及口腔癌,而且食管癌与食管霉菌病发生在同一部位。另外,有的霉菌可使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的含量提高,从而为这些物质合成为致癌的亚硝胺类化合物提供了基础。
   霉菌毒素是霉菌代谢产生的有毒产物,目前发现约有一百五十多种霉菌有产生毒素的作用,霉毒素约有二百种以上。现在已知的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岛青霉的毒素、皱褶霉素、灰黄霉素、展霉素等。其中黄曲霉素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研究表明,食物的霉变大都与黄曲霉菌有关。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菌毒素共有十多种衍生物,其中致癌作用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B1,它是一种前致癌物,通过混合功能氧化酶的环氧化作用,变成2、3—环氧化黄曲霉毒素B1形成近致癌物,再经过化学变化成为带正电荷的亲电子分子,成为终致癌物。终致癌物和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鸟嘌呤碱基结合,使遗传密码排列错误,引起细胞突变而致癌。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凡粮食或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也较高。我国肝癌高发区江苏启东、广西扶绥地区均处于温、湿度较高的三角洲地带,粮食易于霉变。对上述地区某些粮食抽样调查表明,特别是玉米和花生,由于发霉而含黄曲霉毒素B1的量,有的已超过动物诱发癌所需的最低剂量。我国黄曲霉毒素对粮食的污染,南方较为严重,玉米、花生尤甚。
   从上可知,粮油食品的防霉去毒工作十分重要,在家庭中一定要注意,千万不可食用霉变的食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霉菌都会产生毒素,日常食用的食品中有不少是酿造发酵的食物,如酱油、腐乳、馒头等。由于选用的都是无毒菌株,对人体是无害的。
 
15. 肿瘤检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肿瘤的检查,除了病人的自我检查以及医生的视、触、叩、听等一般检查之外,临床上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查、放射学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波检查、内窥镜检查、手术探查等特殊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尿、大便的常规检查、生化及免疫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1)血象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细胞形态学检查以及血红蛋白的测定等。
    (2)小便检查:包括外观、酸碱反应、比重、蛋白及糖的定性、沉渣的显微镜检查等。
    (3)大便检查:包括一般性状、镜下检查及潜血实验等。
    (4)生化及免疫检查: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EB病毒抗原抗体、血清紫色反应、血清耐热试验、血清醛缩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酸性α醋酸萘脂酶、5—羟基吲哚乙酸等实验室测定。
    (5)病理学检查:包括脱落细胞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
    二、放射学检查:主要包括X光透视、X光摄片、X光造影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等。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即同位素检查,包括功能测定检查、扫描及伽玛照射检查、放射免疫分析等。
    四、超声波检查:包括A型、B型超声波检查。
    五、内窥镜检查:包括各种硬性或光学纤维镜,如喉镜、支气管镜、纵隔镜、食管镜、胃镜、胃十二指肠镜、结肠镜、直肠镜、肛门镜、膀胱镜、输尿管镜、肾镜、阴道镜、子宫镜等。

16、能够早期发现的癌症有哪些?
  目前依据老年保健法,列为普查项目的有胃癌、肺癌、结肠癌、子宫癌、乳腺癌5种。有些地区也把前列腺癌列为检查项目(根据受检者的意愿)。 受检者的年龄范围为:子宫癌和乳腺癌为30岁以上,其他癌症为40岁以上。检查内容如下: 胃癌问诊和胃部X线检查(最少拍7张片)。
  肺癌问诊和胸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医生认为必要时做)。结肠癌问诊和免疫学的便潜血检查(二次法)。子宫癌问诊和视诊、子宫颈细胞涂片检查(医生认为必要时做)。乳腺癌问诊、视诊和手法检查。这些检查被称为初次检查,仅仅是鉴别正常和不正常的过筛检查,初次检查阳性,并不是说明就是癌症。
 17、没能早期发现的癌症患者都有哪些共同点?
  对自己的健康过于自信是这些人的共同特点之一。比如至今连一次感冒也没得过,无论吃什么,怎么吃都没有闹过肚子,喝多少酒也不要紧,确信自己与医生、疾病无缘。 有些人甚至出现了便血现象,也不对家里任何人说。当夫人劝他去检查时,还说“我很多年以前就有痔疮了”等,有意搪塞;或是说“等工作告一段就去”,或是说“等天气好一点再去”等等。
  总之,老是随便地找一些理由,一拖再拖。 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的表现有所不同,当出现便血等明确的癌症疑点时,不听医生的建议,坚持认为自己得的是痔疮,一次又一次地去医院。 不管是拖着不看也好,还是固执已见也好,癌症可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样生长,并向各处转移,最后失去手术机会。那么这种患者的固执看法和心理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仔细想来,大概正是因为癌症本身是一个可怕的疾病,而患者从一开始就认定得了癌症,就是死亡。因此怕当医生告知癌症的病情时,首先产生了失去生的希望的恐惧感。 可见,对于健康人进行癌症知识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癌症不是什么特殊疾病,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疾病,而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18、肿瘤能否预防?
答:肿瘤流行病学家们曾估计,80%-90%的人类肿瘤是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这里的环境是泛指直接接触某些特定的致癌物质(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和不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生育)对致癌的影响。因此,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就可能有效地预防癌症的发生。
  子宫颈癌占妇科肿瘤的60%以上,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子宫颈癌的发生与生育过早、过密和性生活不洁有关。在发生子宫颈癌前,常有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息肉、乳头状瘤、尖锐湿疣和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等改变。据此,我国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宣传晚婚、少育,加强婚前性卫生教育,提倡养成性生活前夫妻双方清洗外生殖器的习惯,广泛开展子宫颈涂片普查工作,使子宫颈癌的发病率近年明显下降。
  吸烟已被公认为引起肺癌的最危险因素。吸香烟者的危险性比抽雪茄或烟斗者高,抽不带过滤嘴烟或高焦油烟者的危险性比吸过滤嘴或低焦油烟者高。肺癌危险性随吸烟年限和每日吸烟量的增加而上升。人群吸烟习惯已长期形成的地区,吸烟对肺癌人群归因危险度一般在80%以上,80年代上海市区男性这一指标为70%~80%。戒烟后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明显下降。有人报道吸烟者肺癌发生率高于非吸烟者的20倍,戒烟后2.5年,肺癌发生率高于非吸烟者约10倍,戒烟后7.5年为5倍,而戒烟后15年不到2倍。这表明通过预防措施,消除香烟烟雾中的致癌因子,能有效地降低肺癌的发病率。

19、癌症可能出现哪些可疑警告信号?
答:癌症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可疑的警告信号。一旦发现这些信号,应立即找医生检查,及早确定或排除癌症的可能。癌症常见的可疑警告信号有以下几种:   (1)体表逐渐增大的肿块,颈部、腋窝、腹股沟、乳腺、甲状腺、皮肤或其他部位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通常不痛不痒,皮肤表面颜色无变化。
  (2)皮肤黑痣显著迅速增大,颜色加深,局部发红、出血、疼痛、溃疡,表面渗液、结痂,痣上毛发脱落,痣内有硬结或痣周缘出现小的卫星结节。
  (3)原因不明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上腹胞胀不适,体重持续下降。
  (4)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贫血、出血、骨骼痛。
  (5)鼻涕带血、耳鸣、听力减退和头痛。
  (6)干咳、声音嘶哑或痰中带血尤其是吸烟者。
  (7)吞咽梗阻感或咽喉异物感。
  (8)上腹部不规则疼痛、胃脘不适。
  (9)腹痛、大便带血或黑粪,腹泻和便秘交替,大便变细。
  (10)原因不明的无痛性血尿。
  (11)月经出血量多或绝经期后阴道出血,或性交、妇科检查后出血,并有分泌物增多。
  (12)感觉或运动障碍、视力障碍、嗅觉失灵、头痛和呕吐。
  (13)原因不明的闭经或泌乳。
  (14)老年男性排尿困难且有尿意频数,夜尿增多,时有血尿。
  (15)男性乳房增大或变硬。
  (16)一侧睾丸增大、变硬并有坠痛感,阴茎头上出现皮疹、疖、疣硬结。
  (17)皮肤和眼睛巩膜黄染,一天重于一天,持续1个月以上。
  (18)一天重于一天的头痛,同时有恶心、呕吐、视力障碍。
  (19)一侧扁桃体一天比一天增大,无明显疼痛和发热,经抗菌消炎治疗后仍无效。
  (20)乳房皮肤出现皱纹,两侧大小不等,乳头溢液或破溃,乳头内陷。

20、老年人为什么容易患癌症?
答:(1)进入老年后,机体内分泌神经系统的协调机能失调和代谢功能衰退是容易患癌症的重要原因。
  (2)随着年龄的增高,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例如在细胞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到了老年,其在血液循环中的绝对数目明显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肿瘤起抵抗和防御作用的免疫力逐渐降低,对一些突变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这种老年性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都可以造成人体内环境的失调和紊乱,从而导致老年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3)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与致癌环境接触较多。现代科学也证明,癌症的病因,80%以上是化学致癌物质引起的,年份越大,与环境中的致癌物质接触的机会越多。致癌因子作用人体后,往往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发现。如经常与煤焦油、沥青接触的工人,发生皮肤潜伏期一般为20年;从事染料工业、经常与β-萘胺接触而发生膀胱癌者需10~20年,最长达38年。所以相对来说,癌症发病年龄都偏高。因此老年人发病的机会也较多。
  通过以上几个原因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长期地接触致癌物质和有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40~50岁以后,要警惕癌症的发生,定期做体检检查和防癌普查,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1、我国常见的有哪十大恶性肿瘤?
  据全国肿瘤防办1975年开展的肿瘤3年死亡回顾调查,发现我国癌症的死亡、构成及其人群、地理分布规律和特点,并且主要癌症都具有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各地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不完全一致,但从全国来说,常见而又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有:肺癌、胃癌、食管癌、肠癌、肝癌、宫颈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十大肿瘤。

22、乳腺小叶增生会癌变吗?
答:乳腺小叶增生是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小叶增生是否会发生癌变?什么时候癌变?怎样区别小叶增生和乳腺癌?这是长期困惑医生和患者的一个问题。患小叶增生的患者虽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适当应用一些药物治疗,症状都会得到缓解,但是小叶增生将来可能会变癌的阴影始终不能消除,心理压力很大,从而影响工作、生活。作为医生也害怕误将乳腺癌作小叶增生诊治而延误病情。
  (1)应该对小叶增生本质及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已经介绍小叶增生既非炎症亦非肿瘤,而是生理性增生和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组织结构不良或错乱。因此,把小叶增生作为癌前病变是不恰当的。
  (2)小叶增生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病理阶段,按上皮增生程度可分为轻度、高度、不典型增生三大类。轻度乳腺增生仅表现为乳腺导管上皮及间质在数量上的增多,乳腺上皮细胞仍保持正常上皮细胞的基本特征与结构;随着导秋上皮细胞层次的增多,腺上皮细胞向导管腔内堆积或成片,成不规则网眼状,细胞的增生程度远较轻度增生明显,但增生的上皮细胞仍保持良性特征,仍可见有肌上皮细胞存在,基底膜完整,这样的增生为高度增生。如果高度增生的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异形性,细胞大小不一,细胞核和细胞质比例失常,染色质浓聚,失去极性,可出现核分裂相,但肌上皮细胞仍存在,即为不典型增生。
  以往有人认为乳腺小叶增生会癌变,把该病定为癌前期病变,目前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因为临床上95%的小叶增生为单纯性增生,单纯性小叶增生是不会癌变的,只有导管上皮高度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有可能会发生癌变,而且也不是所有不典型增生者将来一定癌变,因为绝大部分的小叶增生是不会癌变的。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诊断比较困难,把早期乳腺癌诊断为小叶增生而延误治疗,更多的情况是将小叶增生诊断为癌,从而引起患者的心理紧张和忧虑。总之,小叶增生是乳腺常见的疾病,应该定期随访,症状明显者应给予适当的治疗,随访时应注意和乳腺癌鉴别。

23、不良情绪对癌症有什么影响?
答:临床统计数字显示:90%以上的肿瘤患者均与精神、情绪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精神创伤、不良情绪,可能成为患癌症的先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现代生活中,工作和学习上的长期紧张、工作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生活中的重大不幸是致癌的三个重要因素。
  精神因素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我们知道,人体免疫系统受神经和内分泌的双重调控,可以这样认为: 刺激是由人的情绪影响大脑边缘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内脏器官而起作用。
  精神抑郁等消极情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了抑制。由于机体间的平稳被打破,使细胞失去正常的状态和功能,不断变异,产生了癌细胞。另一方面,减少体内抗体的产生,阻碍了淋巴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使癌细胞突破免疫系统的防御,过度地增殖,无限制地生长,形成癌肿。
  精神因素对癌的发生、发展、扩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点已被美国的弗农·赖利博士的动物实验所证实。用声光刺激动物,使之产生紧张、焦虑,结果动物的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大大减弱,并诱发了以前潜伏在胸内的癌瘤。他的另一个实验是:在受到同样刺激的老鼠臀部种植的肿瘤细胞,很快就扩散到肺部和肠道。究其原因,正是这些恶劣的精神因素起到了“唤醒”沉睡的“狮子”(癌细胞)的作用,使它得以“疯”长,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机体。
  有人把不良情绪比作装满子弹的枪,任何微小的刺激就象扣动了它的板机。的确“不良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正如一位哲人说的:“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发愁、颓废、恐惧、贪求、怯懦……”就拿乳腺癌来说,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盖伦医生就知道患乳腺癌的妇女常患有忧郁症。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了这点,抑郁消极的情绪可使催乳素分泌过多,而致乳腺癌。我国中医在《外科正宗》中对乳腺癌的病因分析,认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肝癌患者大多有“大怒”伤肝的经历,胃癌患者则常生“闷气”。俗话说:“百病皆生于气”,“万病源于心”。
  治病要治心,恶劣的情绪,忧郁的精神,对人健康的损害,甚至比病菌、病毒更厉害得多。情绪可以杀人,亦可以救人。良好的情绪,犹如一剂心药,对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力,是任何药物所不能代替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